客家人的孝道精神,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起到了影响和规范人们的意识,支配着人们的行为的良好、积极的作用,成为客家人文化精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大体意思是,老人到了七十岁以后,如果到了亲戚或朋友家,主家不应该强留其住宿;到了八十岁以后,便不要再强留其吃饭;到了九十以后,如果老人自己想走,便不要再留他多坐。
尊老重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是人们认为可能违背老人意愿会给老人家和自己家里带来不吉和灾难。
这一民间俗信看上去似乎与传统美德相违,但从中国传统养葬习俗和人的生老规律来看,也是有其一定道理的。
传统文化赡养秩序的特点是,老人们始终不离开他们生活了一生的生存环境,从熟悉的生存环境中得到主人感和生存安全感的双重满足,从而平静安详地安度晚年。
这种传统赡养秩序又给中国老人们造成了另一种心理现象,即非常重视他们的最终离世之地。圆满理想的目标是在自己家的正房中离开人世,即所谓“寿终正寝”。
再次是接待老人的亲友家会因老人不幸死于自己家中,产生许多尴尬和麻烦。显然这种局面是人人都不想看到的。
因此,老人们到了七十岁以后,儿孙们都尽可能劝阻老人到亲友家走动。亲友们也并不欢迎老人们到自己家里来。
这种老人与亲戚间的亲缘感情交流,在民间遵循着另一敬老尊长秩序,即每逢过年过节晚辈应主动去看望前辈,同辈年轻者主动去看望长者。
民俗文化所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是说年龄越大发生不测的可能性越大。为了避免出于意外的麻烦,一般都是让其子女接回,这与大家都是合情合理的。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