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历历在目(lì lì zài mù)网友如何看?
时间:2025-04-16 20:22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近期,河南省孟州市纪委监委通报4起惩治诬告陷害和澄清正名典型案例。该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原主任卫某某因不满组织核查,竟多次匿名诬告办案人员,妄图干扰办案。最终,因诬告陷害等严重违纪违法行为,被“双开”并移送审查起诉。

  监督本是党员干部成长的“防腐剂”,有人却偏把它“误读”。卫某某们把党内监督误解为“被怀疑”,将群众监督曲解成“被冒犯”,视同事批评为“被针对”。追根溯源,这是党性根基松动、为民初心蒙尘的体现。从抵触监督到诬告陷害,从试探底线到突破红线,错误认知一旦失控,就会如脱缰野马,让曾经的“好干部”一步步偏离正轨,陷入违纪违法的漩涡。

  事实证明,与监督“对着干”,就是跟自己“过不去”。卫某某若能以“闻过则喜”的态度配合核查,何至于走到这般田地?她妄图用诬告干扰办案,实则是在自毁前程,不仅消耗执纪资源、污染政治生态,更暴露了其“利令智昏”的扭曲心态。纵观落马官员,不少人在东窗事发前都热衷于“搞特殊”“躲监督”,被查后才追悔“要是早点有人管管多好”。可见,逃避监督就像在悬崖边“裸奔”,看似自由,实则危机四伏,终将坠入违法的深渊。

  然而,主动拥抱监督,才能为事业系“安全绳”,为成长筑“防火墙”。杨善洲退休后主动接受审计,用“零违纪”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坦荡;王伯祥任职期间让纪委为重大决策“把好关”,以制度筑牢权力运行的堤坝。他们的实践印证:监督不是羁绊,而是干事创业的“护航舰”,更是保护干部的“安全网”。2024年上半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运用“四种形态”处理87.9万人次,其中适用第一、二种形态人数占比超90%,这正是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的生动注脚——及时“扯袖子”,才能避免“戴铐子”。

  是把监督当作“敌人”,还是视为“挚友”,是检验党员干部党性的试金石。在聚光灯下工作或许会感到“刺眼”,但这恰恰是避免犯错的最好方式。广大党员干部当摒弃“讳疾忌医”的侥幸心理,主动习惯在“放大镜”下履职,让监督成为抵御诱惑的“金钟罩”。唯有如此,方能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行稳致远。(罗鑫)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