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麟儿之天假奇缘真相是什么?
时间:2025-05-13 20:17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这是两人第464次通线月第一通电话开始,一位军校教员与一名基层部队军士长开始了一场“研发长跑”。

  2024年5月29日,团队负责人刘煜刚刚上完课,就被台下一位部队领导叫住。这堂课上,刘煜为前来学习的部队领导演示了团队最新研究成果。“你们这个技术太好了,能不能为我们做一套落地的、连士兵都能操作使用的系统?”课间,两人围绕系统的构想讨论起来。

  又过两个月,在部队开展的两次演训活动中,战士们操作这套系统“一炮打响”。从将军到士兵,大家对这套系统赞不绝口。

  “整整对接讨论了3天,大家都很兴奋。”遇到国防科技大学视觉计算团队,飞了多年无人机的老兵戈德龙,显得格外激动,“我们一直想有一个更强大的系统,如果能成,那就太好了。”

  那些日子,从军20多年的老兵和30岁的年轻教员紧紧“绑”在了一起。工作时聊、吃饭时聊,为了把需求聊透,颜深甚至把床铺搬进戈德龙的宿舍,方便晚上聊。“一开始,是两个人对接需求,后来人越来越多,参谋、战士都加入进来。”

  任务怎么规划,流程怎么确定,目标怎么分类……从部队领导到机关参谋,从指挥员到操作手,经过与各层级的高密度对接,团队再次回到学校时,已经对部队需求了然于胸。“那时,我们甚至连操作页面中一个按键放在什么位置都想好了。”颜深说。

  很有用,让团队看到了科研服务部队的价值所在;不好用,也让团队明白从实验室到战场的这条路,不是一站抵达。

  地图“颗粒度”不准,视频流传输卡断……在接踵而至的“负反馈”中,团队看到了实战检验的苛刻,也看到了部队官兵的期盼。“部队要真家伙,不要花架子。”

  上午在实战环境下测试,中午趁部队休息时抓紧修正,改完下午再测,晚上再带着一堆问题回宿舍,和学校的后方力量一起联动调试,再赶第二天的实测……团队成员从清晨干到深夜一两点,每天如此。

  不停地对接,不停地修改,不停地使用……不知不觉间,从基础理论到工程技术再到实践应用的研发链路就这样打通了。

  那年秋日,一场演习打响。山林间,伴着呼啸的旋翼声,戈德龙记录下系统对多个重点目标的判定结果,上报指挥所裁定——精准无误。

  如今,演习场上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教员与军士的通话仍在继续,一个团队服务部队战斗力的路,还很长。(陈典宏 王微粒)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版权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