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2024年格致论道·海淀演讲活动暨中关村开学季科学文化大课堂在北京市海淀区未来剧院举办。本场活动以“非一般的潮”为主题,缔造中国航天奇迹、实现高超声速飞行、揭示全新细胞结构、领略中国书法之美、唤醒沉睡的古佛像、追求重器极致精度、拯救濒危海洋精灵……7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演讲嘉宾分别讲述了自己的探索故事和科研经历,感染了现场700余位到场观众。
作为中国第一代航天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不仅见证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从无到有、从发展到壮大的过程,还先后担任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
在演讲中,龙乐豪院士讲述了长征系列火箭的研制故事和发展前景,带领现场观众感受中国火箭的发展脚步,传达出来的中国航天精神让现场观众感动不已。
2014年,清华大学的团队在论文中报告了一种全新的细胞器。迁移体广泛存在于各类迁移细胞中,在人、小鼠、大鼠的各类可以迁移的细胞中均有发现。此后,他和团队进一步揭示了迁移体的产生机制及其功能。在活动现场,俞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迁移体与疾病的关系,不仅让现场观众增加了对这种神奇细胞结构的认知,更体会到了“探索未知的未知”的科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是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史书,更是一座集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宝库。云冈研究院副研究员员小中主持了第20窟西立佛坍塌石块的拼接复原,让这尊从未向世人展露过真容的高大石雕造像,将重获新生。员小中讲述了如何修复第20窟的经历和故事,并向大家展示了云冈石窟的壮阔景象,使得现场的观众感到十分惊叹。
书法是极具民族特色、贴近日常生活的艺术形式,不光让中国艺术汇入了世界艺术的洪流,同时又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如何去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北京大学书法教育与研究中心研究员方建勋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带领现场观众走进一幅幅书法作品。在讲述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的同时,还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了书法的美妙与韵味。“去练字吧!”的口号,更让现场观众跃跃欲试,爱上了书法。
大国重器的精度,连机器都很难做到,但是利用金属间的摩擦作用进行手工精密加工,能把误差减小到微米级,甚至纳米级,被称为钳工中的最高精度。中国航天科工特级技师叶辉经过了二十多年潜心磨砺,终于研磨出超越不可能的“航天精度”。在演讲中,叶辉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他从一名懵懂的学徒,到成为新中国第二代研磨师的成长史。每一次超越不可能的挑战,现场观众都为之感到振奋,纷纷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海洋是地球的主体,生命的摇篮。海洋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然而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一名专注科学传播的博物学作者,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铁饭碗”,全身心投入到海洋保护的科普工作中。在演讲中,公众号“流浪自然”主理人任辉提到了几种濒临灭绝的海洋生物,并讲述了保护这些海洋动物的经历。
乘坐高超声速飞机,可以在几个小时内抵达全球的任何地点,让地球真正变成“地球村”。但是,这样一种神奇的“黑科技”,仍有大量的关键技术需要突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崔凯深入讲述了高超声速飞机空气动力学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他的研究成果为未来高超声速飞机的外形设计开辟了全新的途径。在演讲中,崔凯带领大家畅想了超高声速飞行的未来,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将实现我们飞得更高、更快、更远的终极梦想。
“格致论道”,原称“SELF格致论道”,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办公室主办。本场活动是格致论道讲坛落地海淀区的系列活动,由海淀区委宣传部、海淀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海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与格致论道讲坛联合推出。(宋雅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国务院近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继2007年2月24日审议通过后,时隔17年迎来的首次修订。
寒冬时节,一踏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生态草莓农场大棚,就感受到扑面的宜人暖风,嗅到阵阵花果甜香。“红颜”“黑珍珠”“白雪公主”……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
视频生成、语音交互等AI应用近年来持续火热,在2024年已让越来越多用户得到高效便捷的体验。零一万物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表示,以大模型技术为代表的AI技术将重塑各行各业的生产力格局,颠覆现有的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
了解人类大脑的进化过程或许能为人工智能的改进提供重要启发,同时让其更好地适应人类独特的神经结构。
今年粮食收购量预计将达到8400亿斤左右。有关监测显示,目前,各类经营主体购销活跃,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保持在90%左右,基本满负荷生产。
在26日结束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为我们盘点了“大国粮仓”米袋子。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