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一口气带你看完第一次世界大战详细全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 1914 年至 1918 年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双方动员了 7351 万士兵奔赴前线 个。其中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兵力为 4835 万,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兵力为 2516 万,约 15 亿人被卷入战争。900 万士兵和 1300 万平民丧生,2100 万人受伤,战俘和失踪者人数接近 600 万。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 2700 亿美元,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上损害。
自 19 世纪 70 年代起,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激化。19 世纪 70 - 80 年代,各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除了英国、法国、俄国等发展较早的帝国主义国家外,新兴的日本、美国、德国也加入了瓜分世界的行列中来。
到 19 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都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完毕,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在世界已经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的前提下,由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发展和扩张的不平衡,特别是英法俄占据了大量的殖民地和人口。而新崛起的国家,尤其是德国要求更加广阔的殖民地,和英法等国产生了多种矛盾,这使得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冲突愈发严重。
到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欧洲各主要国家间存在着各种矛盾冲突,包括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德矛盾、俄奥矛盾等。其中英德矛盾是主要矛盾。英国的殖民霸权建立较早,拥有着大量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而德国则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强国。
20 世纪初,德国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过英国,但是在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方面英国占绝对优势。为了获得新的殖民地,德国在威廉二世统治时期大力推行世界政策,积极发展海军,试图挑战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从而激化了英国与德国间的矛盾。
英德矛盾主要体现在德国在中近东非洲的扩张与制海权的控制上,但法德矛盾则更为直接。1870 年在德意志帝国统一的王朝战争中,德意志帝国统一的主体普鲁士与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
1871 年 1 月 18 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并吞并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份。法德矛盾由此结下,俄国与德国的关系则经历了一系列变化。
从 18 世纪初俄国彼得大帝扩大与西方交往开始,俄德两国之间战和不断。19 世纪初在拿破仑战争中,俄国与普鲁士同为反法同盟的一员,并在战后的 1815 年与奥地利结成神圣同盟。19 世纪下半叶,俄德两国的经济往来比较频繁。
1872 年俄国、德国和奥地利三国皇帝在柏林会晤,次年三国皇帝在申布龙签订了被称为三皇同盟的协定。19 世纪 70 年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下的巴尔干半岛爆发了反对土耳其专制统治的民族起义。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积极响应起义,希望建立斯拉夫人自己的民族国家。
巴尔干半岛的形势引起了欧洲大国,特别是邻近巴尔干的奥匈帝国与俄国的关注与干涉。同为斯拉夫民族的俄国希望在巴尔干建立由俄国庇护的斯拉夫人联邦,从而把黑海海峡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奥匈帝国则担心边境上出现一个由俄国支持的大斯拉夫国家,从而阻断向东扩张的道路。
双方的矛盾逐渐严重,转而向三皇同盟的最后一方德国求助。德国在巴尔干问题上倾向奥匈帝国,这也导致了俄德关系的恶化,三皇同盟最终破裂。1879 年,德国利用奥匈帝国与俄国在巴尔干问题上的矛盾与奥匈帝国缔结了秘密的军事同盟。双方约定,只要有一方受到俄国的攻击,另一方当以全部军事力量施以援助。如果一方是受到俄国以外的大国进攻,另一方则保持中立。
不久后德国又利用意大利与法国在突尼斯问题上的矛盾将意大利也拉入自己的军事同盟中。1882 年德意奥三国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规定三国中任意一方受到两个及以上大国侵略,另外两方将予以支援。其中德意双方在面对法国侵略时也应相互援助。
德国作为三国同盟的核心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意大利则因各种因素显得较为动摇。俄德交恶后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俄国需要外资来建筑铁路,而法国正需要资本输出,于是法国政府就利用贷款发展两国外交关系。
1892 年法国和俄国达成了法俄军事协定,协定明确规定一旦法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将以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一旦俄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来进攻德国。
俄法同盟的形成使得欧洲大陆上开始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而一直奉行光荣孤立政策的英国在英德矛盾日益严重,特别是德国大力发展海军的情况下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于是英国也开始积极寻找盟友。
1902 年英国首先与日本结成了英日同盟。1904 年面对共同的敌人德国,英法之间的矛盾逐渐缓和,两国签订了英法协约,成功协调了两国在殖民地的纠纷。法国承认埃及为英国的殖民地,而英国则同意法国夺取摩洛哥。
另外英国和俄国两国在近东和远东的矛盾原本很尖锐,日俄战争后俄国实力被削弱,使得英国对俄国的畏惧心理消除。而德国的巴格达铁道计划既有对付英国的举措,也有封锁俄国黑海出海口的意图。于是英俄两国在近东有了共同的敌手,原有的矛盾逐渐退到次要地位。
1907 年英国又与俄国签订了划分势力范围的协约。随着俄法同盟与英法、英俄协约的相继签订,与三国同盟相对的三国协约也正式成立。至此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相互对立的局面最终形成。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形成后,为争夺世界霸权,双方均进行了疯狂的扩军备战,不断提高国防预算。
到一战开始时,德国受过军事训练的人数达 490 万人,法国 506 万人,俄国 565 万人,英国 120 万人,奥匈 300 万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帝国主义列强间的矛盾愈发强烈。
1905 年至 1911 年,德国为了侵占摩洛哥地区,与法国发生了两次战争危机。1908 年至 1909 年,俄国和奥匈帝国趁土耳其发生革命,秘密达成协议,制造了波斯尼亚危机。最终在英法德等国的干涉下,奥匈帝国吞并了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两省。
1911 年,意大利为了夺取土耳其帝国在北非的领土,发动了意土战争,最终土耳其将北非的的黎波里与昔兰尼加割让给意大利。土耳其在意土战争中的失败,激起了国内巴尔干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同时,巴尔干地区已经独立的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等国也成立了反土同盟,积极支持本民族同胞的解放运动。俄国也以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为由,介入了巴尔干的矛盾。
1912 年 10 月,反土同盟各国相继向土耳其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在短短数周内便宣告结束,土耳其惨败。战败后的土耳其仅保留了伊斯坦布尔在内的小部分亚洲领土,其余由塞尔维亚、希腊等国分割。
巴尔干地区各民族解放运动胜利后,巴尔干局势并没有就此停息。由于巴尔干各国的掠夺政策以及背后帝国主义国家的挑拨,在巴尔干各国之间很快便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帝国主义两大集团也都在巴尔干寻找支持者,塞尔维亚、蒙特内哥罗、罗马尼亚、希腊站到了协约国一方,保加利亚则和德奥接近起来。
两次巴尔干战争也推动了此前被奥匈帝国吞并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民族解放运动。他们要求摆脱奥匈的统治,与塞尔维亚合并。俄国为了侵略目的支持塞尔维亚。就这样,巴尔干地区的矛盾危机逐渐上升到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集团的直接冲突。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以及巴尔干各国之间的纠纷,使这个地区随时有爆发战争的可能,巴尔干因此成为了欧洲的火药库。
1914 年夏季,奥匈帝国在波斯尼亚地区举行军事演习,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夫妇前去检阅并指挥演习。演习结束后,斐迪南夫妇于 6 月 27 日前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进行公务访问。斐迪南一向主张侵犯塞尔维亚,奥匈的蓄意挑衅激起了塞尔维亚爱国者的极大愤怒。
于是塞尔维亚秘密爱国军人组织黑手党拟定了进行暗杀活动的计划,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的主要街道上设下埋伏。6 月 28 日,斐迪南夫妇乘坐敞篷汽车驶过萨拉热窝街道时,被一个黑手党成员、17 岁的爱国者普林西比开枪打死,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
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后,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借机插手,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推波助澜,将其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
1914 年 7 月 28 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俄国作为塞尔维亚的保护国也随即发布了军事动员令,其盟友法国也表示将全力以赴支持俄国。德国作为奥匈帝国的盟友也于 8 月 1 日和 3 日分别向俄法两国宣战并入侵比利时。这一举动直接导致英国对德宣战,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一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的西线 月开始,德军根据战前制定并经过修改的施里芬计划意图,首先在西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但这一计划受到英法比三国军队在第一次马恩河战役的奋力抵抗。马恩河战役是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双方参战人数超过 150 万。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后,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彻底破产,被迫退守埃纳河防线,并且陷入了东西两线 日,英法联军向德军防线发起攻势,但未能突破。自此作战双方在瓦斯河至瑞士边界地段由运动战开始转入阵地战。
9 至 10 月间,英、法联军与德军在瓦兹河和加莱海峡之间的广阔地区进行奔向大海战役,双方都试图迂回对方一侧,但均未成功。10 月底,德军发起第一次伊普尔战役,双方互有胜负,最后陷入僵持。从此西线从瑞士边境至加莱海峡形成一条连绵的战线,进入了阵地战阶段。
在东线战场方面,俄国第一、第二集团军于 8 月 16 日率先对东普鲁士发起进攻,但第二集团军却在德军的包围下被歼灭。9 月,俄西、北方方面军对德第八集团军实施突袭。战争开始,英法联军在顿巴斯地区展开了激烈的进攻。
11 月初,奥匈帝国入侵塞尔维亚,此外东亚的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以 1902 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 1914 年 8 月 23 日对德国宣战。11 月初占领德国在中国的租界地青岛和保护领地胶州湾以及德国在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和加罗林群岛。
1915 年,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多次向德军发起攻击,企图将德军逐出法境,但遭德军激烈抵抗。4 月,德军在第二次伊普尔战役中公然违反海牙国际公约,第一次使用了毒气,使英法联军遭受了严重损失。此后交战双方均开始大规模使用毒气。处于战略防御态势的德军开始将作战重心东移,企图首先打败相对虚弱的俄国,以摆脱两线 日,德奥军队集中优势兵力在西加里西亚的戈尔利泽地区与俄军交火,俄军惨败。同年 5 月,原属同盟国阵营的意大利在获得协约国承诺的领土补偿后,决定倒戈,与协约国阵营签订了伦敦条约,不久便对奥匈帝国宣战,并与德国断交,正式加入了协约国阵营。
10 月,保加利亚王国在见证了俄军于东线的溃败及英法在加里波利之战中的困境之后加入了同盟国阵营,联合德国与奥斯曼帝国占领了塞尔维亚全境。
然而德奥集团在东线虽胜,但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于是决定再次转向西线 日,德军集中重炮轰击法国东北部凡尔登要塞,并使用了燃烧弹和毒气,还第一次使用了轰炸机,数次向凡尔登要塞发起攻击,与法军决战。
最初法军第一道防线被突破,法国政府急速增援,19 万生力军、2.5 万吨军火和 3900 辆汽车。凭借这些增援,法军逐渐稳住阵脚,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凡尔登战役持续了数月之久,双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伤亡惨重,这场战役也被称为 “凡尔登绞肉机”。
1916 年 5 月 31 日至 6 月 1 日,英德两国海军在日德兰半岛附近海域进行了一场大规模海战,这就是日德兰海战。此次海战中,英国舰队虽然损失的战舰数量比德国多,但凭借着强大的海军实力,依然掌握着制海权,德国海军打破英国海上封锁的企图未能实现。
1916 年 7 月 1 日,为了减轻凡尔登方向法军的压力,英法联军在索姆河地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史称索姆河战役。这场战役同样惨烈,双方伤亡人数高达 130 多万。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这种新型武器在战场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对战争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战争的持续,各国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1917 年,美国因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同时也为了在战后获取更多的利益,于 4 月宣布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美国的参战为协约国带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1917 年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但新成立的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国内局势动荡不安。随后又爆发了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建立,俄国宣布退出战争,这使得德国在东线的压力得到了缓解。
1918 年,德军在西线发起了多次大规模进攻,但都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反而消耗了大量的有生力量。此时,协约国方面在美国的支援下,实力不断增强。1918 年 7 月,协约国军队发起反攻,德军节节败退。
1918 年 9 月至 10 月,协约国军队突破了德军的 “兴登堡防线 月底,德国基尔港的水兵发动起义,起义迅速蔓延到全国,德国陷入了革命的浪潮之中。11 月 9 日,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逃亡荷兰。11 月 11 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它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削弱了欧洲的霸权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同时,这场战争也推动了军事技术的进步,为后来的战争模式和战略战术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