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突破新能源汽车高安全动力电池、高效驱动电机、高性能动力系统等关键技术,加快研发智能(网联)汽车基础技术平台及软硬件系统、线控底盘和智能终端等关键部件。如今,这些目标实现得如何?
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车研究部部长朱一方: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轻量化材料等关键领域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重要成果竞相涌现。
看关键技术——全固态电池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宁德时代近期宣布其全固态电池研发进入预量产阶段,国轩高科首条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吉瓦时。
看关键部件——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已有50多个城市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开放测试道路3.2万公里,完成约1万公里道路智能化改造,安装路侧单元8700多套。目前,我国具备L2级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占比达到57.3%。
可以说,“十四五”时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完成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身份蜕变,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并牢牢把握住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国际化发展机遇,不断提升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共性基础技术研发,持续巩固扩大产业发展优势。
比亚迪集团高级副总裁、汽车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杨冬生:如果说新能源汽车上半场竞争的焦点是电动化,那么下半场制胜的关键就是智能化。
从2023年上半年开始,比亚迪将辅助驾驶升级为核心战略之一,和Momenta(初速度)、地平线、博世等多家供应商合作,同时加大自研投入。目前光是核心算法团队就超过1000人,团队已经有5000人左右。
消费者对辅助驾驶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以泊车功能为例。企业告诉用户,“你可以用”,消费者也会想 “万一不行怎么办”。为此,我们推出了泊车兜底服务。目前,比亚迪自动泊车使用率从40%提升至60%以上,正逐渐建立起用户信任。
中国汽车市场很大,世界汽车市场很大,我们很开心看到更多企业进入这条赛道。我们会继续参与这场世界级比拼,看谁能做到更好。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工业室副主任李子文:消费者愿意主动选购新能源汽车,关键还是新能源汽车驾驶体验、续航里程、充电速率、底盘质感、安全性能等方面实现了巨大提升,从单一的出行代步工具升级为“大号智能终端”,能够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需求。
一是更加注重智能化功能。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于智能座舱、语音交互、远程控制等功能的精确性、敏捷性、安全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是否具有优秀的智能化功能成为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的重要因素。
二是更加注重享受型体验。不少消费者将新能源汽车作为“第二客厅”“可移动的家庭空间”,希望汽车能够提供按摩座椅、车载冰箱、平板电视等享受型功能,让汽车能够随时成为“家庭影院”“露营基地”“亲子乐园”,让家庭出行成为生活场景的延伸。
三是更加注重社交需求和情绪价值。一些消费者愿意为新能源汽车的社交属性和“颜值”买单,将选购特定款式和功能的汽车产品作为一种消费潮流,将购车行为转化为社交群体的身份认同。
四是更加注重品牌价值。我国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备先发先行的领先优势,不少消费者倾向于购买由自主品牌原创设计的“爆款”车型,并在汽车使用过程中不断增强对自主品牌的价值、质量、技术等认可度。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