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一生倒戈8次却能拥兵50万但最后是成也倒戈败也倒戈
时间:2024-05-08 07:45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后,蒋介石的北伐取得了圆满成功,中国也迈入了“4+1”的时代。这个时代的“4+1”指的是关内四巨头:蒋介石中央军、冯玉祥西北军、李宗仁桂系、阎锡山晋军,再加上关外张学良的奉系。在这几位领袖中,蒋介石雄心勃勃,操控全局;李宗仁则勇猛有谋略,与白崇禧合称“李白”,统领的桂系战力当时最为强大;阎锡山老谋深算,以不露声色的方式运筹帷幄;张学良虽然表面上初出茅庐,实则心怀深谋。然而,冯玉祥的身份却颇为特殊,他没有读过多少书,只在私塾学习了一年零三个月,却成为拥兵50万的“西北王”,其兵力在当时竟比蒋介石的中央军还多。

  冯玉祥被誉为“倒戈将军”,他一生共倒戈八次,这充分展现了他反复无常的一面。首次倒戈发生在滦州起义,冯玉祥倒向清政府,但实力不足,最终被清政府镇压。其后的七次倒戈均充满传奇色彩:护国运动倒袁世凯,成为“魏延式人物”;倒段祺瑞,为助孙中山;北京政变倒曹锟、吴佩孚,导致吴佩孚失败;倒郭松龄,致使郭松龄兵败垂成;倒北洋政府,加入北伐军;联汪反蒋,北上联合汪精卫;中原大战倒向蒋介石。这一系列的倒戈行为,让冯玉祥成为了当时最具变幻莫测性格的军阀之一。

  然而,在中原大战中,冯玉祥的兵力虽多,仍无法动摇蒋介石的领导地位。其中一方面原因在于冯玉祥的战力相对不足,但更值得深思的是另一方面原因——倒戈。冯玉祥之所以被称为“倒戈将军”,可见倒戈对他来说是一件特殊而有意义的事情。在他的八次倒戈中,前七次每次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但在第八次却败了,这一败就败掉了所有。人生可以有百次失败,但必须在最后一次获胜,而冯玉祥恰恰输在了最后一次。

  冯玉祥虽然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他对文化人十分尊重。即便对待自己的部下,他也有着独到的方法。他曾让每个士兵佩戴袖章,上写“不扰民,真爱民,誓死救国”,对于吃东西不付钱、甚至偷取老百姓财物的行为,都是军法严惩。冯玉祥还进行问答式的思想教育,引导士兵对民众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尽管他在军中实行严苛的纪律,甚至对部下施以体罚,但这也是他记功的方式,挨罚越多,升迁越快。

  冯玉祥的治军方法不乏争议,他虽然爱兵如子,但对部下要求严苛,甚至辱骂他们。他用打罚的方式来激励部下,形成了一种歪曲的激励机制。这或许是他未能独立立下赫赫战功的原因之一。然而,他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爱国者。在一次“考核”中,他以文化人的标准来对待一个被俘的军阀,并在得知其文化水平后,决定放他自由。这一点显示出了冯玉祥的宽容和对文化人的尊重。

  尽管冯玉祥反复倒戈,但在时局的变幻中,他一直是一个跑龙套的角色。由于多次倒戈,导致他不能在民国历史上独立斩获一番事业。他手握重兵,却始终在大人物之间摇摆不定。时人评价他:“冯玉祥德似刘备,才如孙权,志比董卓,诈如吕布,运只袁绍。”这样的评价既突显了他的多面性格,又表明了他在乱世中的复杂立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