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两次高薪养廉一次在宋一次在清为何都被中道废止?
时间:2024-05-08 20:28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分封制下,诸侯、卿大夫、士都有属于各自的封地,并不需要周天子支付俸禄。但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君为实现富国强兵,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纳贤才,新收的人才除过赠予土地,还会发放俸禄。

  当时的俸禄主要是实物,比如粮食和布帛。唐朝以后,俸禄形式发生改变,由实物转变为货币。一旦发放货币,导致贪污腐败滋生,朝廷便想出一招“高薪养廉”。然而就算是高薪养廉,也未长时间实行,最后中道废止。

  春秋战国时期,俸禄制并未完全确立,分封和俸禄并存。一直到秦朝,随着三公九卿和郡县制的确立,给官员发放俸禄才固定下来,汉朝走向正规化。

  汉朝主要给官员发放粮食,以“石”来衡量,比如郡守的俸禄为每年两千石。一直到唐朝,俸禄还主要发放粮食,只不过种类增多。

  历史上第一次高薪养廉出现于宋太祖赵匡胤时期。宋朝官制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官与职不匹配,举一个简单例子,某位官员是二品官,却可能要干五品官的事。此举虽防止官员权力过大,但也造成事权不一,行政混乱。

  第二次高薪养廉出现于雍正时期。其实清初官员工资并不高,一品大员每年也仅有俸禄180两。官员难生存,便会动歪脑筋,造成贪污腐败盛行。雍正继位后,便实行改革,设立专门的“养廉钱”。也就是说官员除过工资收入外,还有额外的“养廉钱”,其数值之高,后人难以想象。一品大员,年俸180两,禄米180斗,养廉钱却有16000两。如此高的收入,确实不值得冒风险去贪污。

  其实宋朝本来就积弱,中央财政又要支出养廉钱,无形中加重财政负担,最终只得被废除。雍正一朝,养廉钱虽说由地方财政出,却直接和地方经济状况挂钩,因此地方经济发展决定养廉钱高低,具有不确定性。实际上,高薪养廉的作用极其有限,短时间内吏治有所改善。从长远看,贪污腐败还是未能断绝。到了晚清,养廉银更是一纸空谈。

  封建社会为预防腐败,也是办法频出,高薪养廉只是其中一项。除此之外,皇帝还重视监察制度的建立,比如御史大夫和都察院。但是这些办法,只在短时间内有效果,不久便被废止或者形同虚设。一般来说,王朝伊始,贪污腐败较少,政治清明。但是在王朝后期,土地兼并和贪污腐败日益严重,预示王朝走向没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