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女游客三亚被蛇咬身亡家属痛诉两家医院救治延误
时间:2025-08-19 13:12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6月1日晚,27岁的甜甜(化名)与男友在三亚某景区的附近散步时,突然感到脚部一阵刺痛传来。等低头查看,脚踝处留下两个很明显的咬痕,有一条蛇迅速窜入草丛消失不见。再看伤口处迅速肿胀发黑,剧烈的疼痛随之而来。

  家属立即拨打120电话并将她送往最近的三亚中心医院。然而,这家医院并未储备救命的抗蛇毒血清。医生在简单处理伤口后,就建议转往上级医院。

  在转院途中,甜甜病情急剧恶化,出现了意识模糊、呼吸困难等不同症状。抵达第二家医院——三亚四二五医院的时候,她已经陷入了昏迷。尽管这家医院备有血清,但为时已晚。

  6月2日清晨,距离甜甜(化名)被蛇咬伤还不到12小时,这位年轻游客就因“毒蛇咬伤引发多器官衰竭”不幸离世。

  对于首诊的三亚中心医院,家属认为他们存在误诊和延误治疗。在接诊后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也未告知家属转院途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从而导致患者在转院途中病情急剧恶化。

  “医院初步诊断为虫咬伤、不明物咬伤,后来姐姐出现并发症昏厥抽搐。”甜甜的弟弟小李在社交平台上悲痛发文。

  针对后续接诊的三亚四二五医院,家属也质疑其抢救措施不当,未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

  病历显示死因为“毒蛇咬伤引发多器官衰竭”,但未明确标注说明毒蛇种类及血清使用时间,这加深了家属的疑虑。

  6月3日,三亚市卫健委迅速介入,于当日凌晨组织两家医院与家属进行协商处理,并调取死者病历。卫健委承诺将依法依规进行调查处置。

  不同毒蛇的毒素成分差异较大,需根据蛇种使用对应的抗蛇毒血清。医学研究表明,若未能在6小时内使用血清,患者死亡率将显着上升。

  在此次事件中,由于首诊医院未储备抗蛇毒血清,导致患者不得不转院治疗,从而错失了最佳救治时机。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专家强调被毒蛇咬伤后的正确做法:保持冷静,避免剧烈运动防止毒素扩散;固定伤肢,用绷带或布条在伤口近心端10厘米处绑扎;冲洗伤口,减少毒素吸收;记录蛇种特征,若条件允许拍摄蛇的照片;立即就医,前往具备抗蛇毒血清的医院。

  专家特别警告,民间“用嘴吸毒”、“切开伤口排毒”等方法均不可取,可能导致二次感染或毒素加速扩散。

  记者调查发现,三亚及周边地区毒蛇活动频繁。2024年4月,海南陵水县曾发生村民被眼镜王蛇咬伤身亡事件;同年3月,澄迈县一名女子在农田干活时被毒蛇咬伤,因未及时就诊导致多器官衰竭。

  每年4月至10月为毒蛇活动高峰期,雨后或夜间尤其危险。消防部门曾多次在景区、居民区捕获眼镜王蛇、竹叶青等剧毒蛇类。

  涉事景区管理方已表示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安全管理。他们计划联合消防、林业等部门对景区及周边进行毒蛇排查,在蛇类活动频繁区域设置警示牌。

  网友对此事件反响强烈:“现在医院那么敷衍”;“我的天哪,太可怕了”;也有理性声音:“家属的心情难以言表吧,希望真相早日水落石出。”

  这起年轻生命逝去的悲剧,暴露了医疗机构在应急救治方面的不足,也凸显了公共安全领域对毒蛇咬伤等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短板。

  三亚作为热带旅游城市,毒蛇威胁不容忽视。医院抗蛇毒血清储备、医护人员应急处置能力、景区安全防护措施等环节均需全面审视和改进。

  卫健委的调查结果将为事件责任认定提供依据,但更重要的是,整个医疗系统和旅游安全管理系统需要从中汲取深刻教训。

  涉事景区管理方已表示将联合消防、林业等部门对景区及周边区域进行毒蛇排查,并在蛇类活动频繁区域设置警示牌。同时,景区还将为游客配备防蛇药品及急救设备,并开展防蛇知识培训。

  三亚市卫健委的调查结果将揭示两家医院是否存在救治失误。而涉事景区已计划联合消防、林业部门全面排查毒蛇隐患,在危险区域设置警示牌,并为游客配备防蛇药品和急救设备。

  蛇咬伤救治的“黄金6小时”被转诊消耗殆尽。网友评论直指核心:“这又不是疑难杂症,能治再接诊啊,不会治赶紧转大医院啊”。

  当景区承诺的防蛇措施全面落实时,甜甜的悲剧或许能推动旅游城市完善应急医疗体系,让每一个追寻诗与远方的生命不再因两个小小的齿痕而消逝。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