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广东省云浮市,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一起惊悚的交通事件:一名男子在智能驾驶的辅助下,竟然在高速上边开车边睡着了,行驶过程中超速行驶,行程超过百公里,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让人心惊的是,整个过程中他并未造成任何交通事故,但这也引发了社会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巨大关注和讨论。 这位司机显然对智能驾驶的理解存在误区,最终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辅助驾驶并不意味着完全依赖自动神器,你绝对不能放松警惕,仍需保持对路面的全时刻关注。 可以想象,在这样飞驰的情况下,身边还有多少像他一样“信仰”智能驾驶的司机? 伴随着这起事件的发生,越来越多司机的相似行为也被曝光。今年4月,来自江苏的陈女士在乘坐顺风车时,目睹司机频繁脱手驾驶的惊险场面。他不仅在驾驶的过程中剪指甲、抽烟,更是让陈女士在警觉与恐慌中度过了整个行程。究竟还有多少司机在轻视驾驶的严谨性呢? 智能驾驶引发的 “脱手驾驶”现象已不再是个别案例。实际上,在许多城市,类似的违法情况时有发生。比如,在安徽与江苏,有驾驶人开启自动驾驶、定速巡航时一边疲劳驾驶,结果导致的意外事故接连不断,这让人不得不开始反思:难道这智能驾驶的背后,是潜在的隐患? 今年针对智能和辅助驾驶的标准也进行了细化,但从实施的效果看来,仍有许多驾驶者对此存在明显误解。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相关标准,当前的辅助驾驶处于0-2级,即人机共驾阶段,驾驶员仍是行车主体。如果遇到复杂路况,特别是夜间、交通拥堵或施工等情境,都需要听从驾驶者本身的判断,不可过分依赖系统。 再者,辅助驾驶有其固有的风险:一方面,依赖这些系统会导致驾驶员对周围环境产生依赖,而失去必要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过于放纵驾驶员可能在情绪放松时忽视对路况的观察。而从记录的事故来看,像湖南的张某开启“自动驾驶”后打瞌睡,结果由于未能及时反应导致追尾,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不可承受的损失。 众所周知,无论是智能车也好,自动驾驶也罢,对于驾驶员的责任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解读及执行。如今,随着智能化科技的发展,社交媒体上关于驾驶安全的讨论愈演愈烈。 交警部门在此特别提醒:无论是处于怎样的情境下,开车时必须随时保持警惕,尤其是在人多车密的交通环境中,要时刻保持对车辆的控制意识。智能化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而不是替代驾驶员!在这条道路上,安全才是第一步,请务必保持清醒,切勿放弃对车辆的掌控。 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每个人都能保持警觉与理性,而不盲目追求科技的便捷,未来的驾驶环境将会越来越安全。不管是通过技术还是人性化的驾驶教育,都要进一步提升驾驶者对于智能驾驶的认知,建立良好的交通安全意识。这不仅关乎自己,更关乎所有路上的生命。 最后,请各位驾驶员朋友们以此为戒,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确保每一次行车都是安心的旅程。你们在路上的每一次责任心,都是对生命的尊重。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