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唱享中国·江南文化劳动成乐章歌声伴码头
时间:2023-11-19 21:34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搭起来嘻!噢嗨!开步走喽!嗡嗖!脚下小心!嗨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码头常常能听到这般慷慨激昂的歌声,再搭配上工人们干脆利落的动作,就形成了独属于上海的上海港码头号子。

  1843年,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1870年后,旧上海“远东航运中心”地位的确立和工业城市的发展使得上海的海上贸易交往迅速增长,一座座码头与仓库顺着黄浦江畔建造起来。在没有机械的年代,所有货物的装卸都要依靠人力,于是便有工人专门在码头以装卸货物为生。码头货物吞吐量极速扩张,压在工人肩上的货物也越发沉重,劳动过程中,工人时常发出“哎唷哎唷”的叫声,一是为了试图以此缓解自己的痛苦,二是为了给自己加油鼓劲。同时,在搬运大型货物时,需要几个人一起合作,这时步调的统一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人喊口令,数十人的动作不一、用力不一就很容易造成事故,而统一的口令,不仅仅是动作指挥,更是精神指挥。“起杠!”“开步!”“卸肩!”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便能将数十人的步调统一,精神集中,“嘿!”“嗨!”“哟!”等感叹词一次次鼓舞着工人们扛着包向前。

  船舶装卸和货物抬杠、推拉等沉重的劳动行为让工人们无法唱出悠长的曲调,所以码头号子节奏鲜明短促,曲体短小单一,便于工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发出。唱词也大多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感叹词,短促的曲调、简单的歌词随着船舶的往来,货物的上下,在汗水中传遍上海,成为上海劳动人民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码头精神的标志物之一。

  码头上以搬运货物为生的工人并不止上海本地人,近至浙江,江苏,远至广州、四川、湖北。远在他乡,同乡人往往会聚集在一起,即使回不到故乡,用乡音与同乡人聊聊天也能短暂缓解思乡之情。干活时自然也会选择同乡人为伙伴,来自全国各地的码头工人们用不同的口音唱出不同的音调,所以上海港码头号子自然也就形成了许多流派,其中最普及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苏北号子以及湖北号子。同时因为大多数号子的演唱者是男性,所以上海港劳动号子的音域宽广、嘹亮。脍炙人口的《码头工人歌》就是现代音乐家聂耳在上海港码头与工人们一起劳动后所创作出来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机械渐渐代替了码头工人们的搬运工作,上海的码头响起的也只是“轰隆隆”的机器声,那声调高亢、慷慨激昂的码头号子渐渐没了声响。但政府部门不愿看到这一文化被埋没,工人们也舍不得放弃这喊了数十年的劳动号子,于是1961年上海举办了“码头号子”大汇演,数百名老工人们在会场高声唱起他们曾唱了无数遍的码头号子,9个工种,19个流派,108首劳动号子,这些数字记录着曾经在码头上经历的种种。当时上海新闻界的各大报纸也纷纷报道了这一场属于劳动人民的演出,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这之后,上海港职工文工团将码头号子改编成《码头工人讲家史》、《码头号子联唱》在全国巡演,广受好评。2008年,上海港码头号子正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黄浦江的滚滚涛声中,曾有过那么一段时间,劳动人民的歌声与它相融,水声漾漾,歌声涛涛,那段苦难的日子过去了,留下的是不畏艰难的上海码头精神。

  如今,上海码头号子依旧被人大声嘹亮的唱着,只是由波涛滚滚的码头边移到了掌声不断的舞台上。在上海浦东塘桥街道有一支上海港码头号子表演队,以码头退休工人为主所组成,其中最年轻的也已有60岁。为了保护和继承上海港码头号子,上海浦东塘桥街道派人采访许多码头工人,收集资料、采撷代表曲调并将其编写成上海港码头号子表演剧本,还组建了这么一支高龄表演队。虽然年龄大,虽然没有在观众面前表演的经验,但他们没有退缩,而是一如既往地迎难而上,用最本真的嗓音以及最质朴的情感,将上海港码头号子原汁原味地呈现给我们。就是这样一支表演队,不仅仅将上海港码头号子讲述给国内的我们,还让它走上了国际舞台。他们曾在沙提亚洲、谢瑟尔贝国际艺术节及马托格罗索州国际民俗民间艺术节上表演上海港码头号子,虽然是普通的曲调和简单的歌词,但其中所蕴含的海港文化深刻的内涵以及工人们饱满的情感打动了现场的所有人。

  现在的上海码头,巨型轮船络绎不绝,高端的搬运机器人让我们感叹科技的力量。我们总是被时代的风浪裹挟着前进,曾经的种种仿佛只是一粒尘埃,渐渐沉入水底。码头号子的歌声就像是一部留声机,将工人们回忆中的点点滴滴记录,如今的大型码头是曾经那些用肩一袋袋搬运货物的工人们所成就的。岁月会将脸庞模糊,将回忆淡忘,但歌声永远存在,永远在黄浦江的岸边静静流淌。

  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记录着一代代中国人靠着自己的双手将国家建设,使民族复兴。上海港码头号子记录着上海从小码头变成国际都市的进程,用短促有力的音调向我们展示了上海人民吃苦耐劳,不畏艰难,拼搏向上的精神。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