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十周年访谈丨专访清华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执行院长史志钦:中国通过“
时间:2023-09-09 07:58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十年前的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时隔不到一个月,习近平主席10月3日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

  这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不断丰富,务实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日益彰显出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在各方的努力下,“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截至今年6月,中国已经同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近日,清华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执行院长史志钦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抓手,打造中国特色的国际公共产品与国际合作平台,而“一带一路”的主要特征就包括经验引领、理念先导和包容互动。

  采访中,史志钦还提到了未来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所聚焦的重点以及继续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驱动力。他认为,未来“一带一路”聚焦的重点,是在已有成绩的领域进行高质量发展,在新兴领域稳步拓展,同时防范落实风险防控领域,以及探索与深化合作对接机制,而未来的核心驱动力还是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深入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应推动发展中国家的深入互动与合作,凝聚发展中国家的全球治理共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务实的内容。”

  《21世纪》: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你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倡议在这十年里所取得的成果?特别是对于共建国家在经贸方面的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

  史志钦:“一带一路”倡议的十年是中国分享自身发展机遇的十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从愿景到行动,从中国方案到全球共识的十年。经过十年的努力,中国通过务实的行动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伴随着“一带一路”的逐步推进与深入,中国将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等新概念注入“一带一路”倡议,丰富其内涵,推动与共建国家实现共赢。现阶段,“一带一路”已成为中国推动全球共同发展、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抓手。

  “一带一路”让中国通过分享自身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开放型经济与贸易。“一带一路”加强了中国和周边地区和国家的经贸往来,它不仅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还推动了世界经济与贸易体系的优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坦诚互信的政策沟通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一带一路”推动了政治互信,提升了伙伴关系等级。“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有效的政策沟通与良性互动,促进了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为全球发展注入稳定性。中国与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倡议被写进联合国决议,已成为全球共识。

  第二,打通堵点的设施联通与贸易畅通保证世界开放型经济与贸易。“一带一路”倡议塑造了“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基本架构。“一带一路”打造了一批标志性项目:亚吉铁路、阿联酋联邦铁路、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项目;疫情期间,中欧班列确保了在海运受影响时成为链接欧亚贸易的重要运输手段;丝路海运、丝路电商为重点抓手加快经济要素的快速流动,以支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重要抓手,进一步为世界经济的开放体系建设提供助力。

  第三,积极顺畅的资金融通为稳定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提供助力。中国发起了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截至2021年末,亚投行已批准158个项目,累计投资总额达319.7亿美元,已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机构。中国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中国以市场驱动企业自主选择为基础,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储备货币功能与计价货币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开放自身金融市场。为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的发展,着力建设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积极扩大沿线国家双方本币互换和结算,推动亚洲债券市场开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21世纪》:你曾提到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抓手,打造中国特色的国际公共产品体系。“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哪些特征,让它成为中国国际公共产品?

  史志钦:截至今年8月,我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中国特色国际公共产品体系中提出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公共产品。其主要的特征是:一是经验引领。“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中国最早提出的公共产品,为中国国际公共产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验。“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最早的国际公共产品通过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合作、高峰论坛以及双边协议等方式,进一步为其他公共产品探索出完整的中国公共产品方案。

  二是理念先导。“一带一路”倡议孕育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原则——共商、共建、共享,助推高质量发展及新发展理念与“一带一路”的结合,这些理念成为之后中国公共产品的重要建设理念,为其他公共产品提供了理念先导。

  三是包容互动。“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所有倡议中覆盖内容最广的国际公共产品,中国的其他国际公共产品在成熟之前均孕育于“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提出的其他所有全球性倡议,如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及全球文明倡议等,不仅萌生于“一带一路”倡议,而且可以与“一带一路”倡议互动互补,协同发展,推动中国公共产品体系的建立。“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最基础性的公共产品,与其他中国国际公共产品提供互补,为其他公共产品的推广提供良好的平台。“一带一路”作为国际性倡议成果也最为丰硕。

  《21世纪》:你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长期发展目标是什么?要采取怎样的战略来打造这个产品体系?

  史志钦:中国公共产品体系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应该以以下几个思路来打造,以更好地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局。

  一是保持战略定力,坚持联通优先。“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是联通,基本原则是开放包容。“一带一路”倡议十年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带一路”的联通理念与开放包容的合作方式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欢迎,我们需要坚持联通理念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二是坚持成果共享,实现共同发展。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各类成果逐渐丰富,能否真正实现“共享”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成果与共建国家共享,探索建设成果联动迭加方案,推动各参与方共同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三是坚持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与时俱进,在已有政策沟通和实际成果的基础上,在绿色、健康、数字等方面拓展更多的新增长点,特别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根据中国自身与世界变局的实际情况,推动在科技方面的合作。

  《21世纪》:为推动“一带一路”向着高质量发展方向前进,你认为未来发展“一带一路”倡议要聚焦哪些重点?有哪些驱动力?

  史志钦:“一带一路”倡议未来聚焦的重点在已有成绩的高质量发展,新兴领域的稳步拓展,风险防控领域的防范落实,以及合作对接机制的探索与深化。

  未来的核心驱动力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的深入合作。当前,百年变局持续演化,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加深。“一带一路”倡议应推动发展中国家的深入互动与合作,凝聚发展中国家的全球治理共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务实的内容。

  《21世纪》:截至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共有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参与,其中包括一部分欧洲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契合欧洲国家的发展需求?

  史志钦:“一带一路”倡议推出伊始就强调与各伙伴的战略对接。中国高度重视通过战略规划契合欧洲国家的发展需求,重视与欧盟及成员国的战略对接,从2015年欧盟提出的“容克投资计划”、2018年的“欧亚互联互通”计划及2021年全球门户计划等。欧盟外交与安全高级代表博雷利日前也再次表示,欧盟的“全球门户”计划同“一带一路”倡议并不对立,而是互补关系,都旨在促进全球发展。博雷利这一表态释放了积极的合作信号,也是中欧在“一带一路”倡议方面的合作基础。

  过去10年来,中欧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多个领域的合作成就非凡,从政治对话到基础设施、贸易、金融及人员交往各个领域全面发展。从政策沟通来看,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欧洲国家相继签署一系列谅解备忘录,建立相应的协调与合作机制,不断探索新合作机制,坚持与完善已有机制。如在G20框架下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中方与欧方共同维护G20作为全球经济合作主要平台的地位,在国际金融架构、可持续金融等领域加强合作,推动IMF成立韧性与可持续信托基金(RTS),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长期资金支持。中方积极参加巴黎俱乐部工作,全面落实G20缓债倡议。

  在基础设施方面,中欧注重增强基础设施的联通性,促进跨区域流动;中欧班列已成为亚欧联通的靓丽名片,中国与希腊在埃尔霍夫港合作成为“一带一路”的典范,使该港口在全球港口的排名从全球93位提升到36位,为希腊创造12万个就业岗位。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中国已成为希腊第六大外资来源国,以“一带一路”为框架结合希腊的自身情况,相关资金主要投向交通、能源、通讯、金融等领域。

  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了中欧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释放了发展潜力。在工业转型升级、国内需求增加和消费升级的推动下,中国巨大的市场为欧洲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贸易机会,中欧互为重要贸易伙伴。

  中欧双方重视人文交流,2013年,中欧建立文明伙伴关系,双方通过建立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中欧旅游年,举办中欧国际文化艺术节等形式,拉近中欧民众之间距离。中国与欧盟27 个成员国间的双向人员往来规模接近每年600万人次。疫情前,每天超过70个航班往来中国与欧盟之间。

  史志钦:欧洲“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持续推动与中国的经贸关系,经贸额度不断上升,经贸合作结构逐渐合理。虽然现有部分欧洲国家没有参与“一带一路”,但是伴随着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导下,中国通过打通欧亚陆路通道,数字丝路以及中欧班列的建设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成果切实地服务于中欧经贸合作,为中欧经贸合作拓展了新空间、拓宽了合作领域、维护了欧洲自身产业链与供应链的稳定。过去近20年中,欧盟一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这一发展趋势有增无减。

  《21世纪》:中欧班列迎来发展十周年。十年前,由于中欧贸易不平衡、海外客户认知度不高,回程货源短缺曾是困扰中欧班列发展的难题。如今,大部分中欧班列线路已实现去回程货源基本平衡。你怎么看待中欧班列这一变化?

  史志钦:中欧班列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历程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成功的缩影。“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并非一帆风顺,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正如伴随着中欧班列逐渐运行,务实的合作以及中欧班列的模式逐渐成熟,中欧班列所遇到的回程货源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一带一路”倡议伴随着逐渐走深走实,项目成果逐渐惠及各国,也逐渐被越来越多国家接受与认可。

  《21世纪》:你曾提到绿色金融也是“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的重中之重。你怎么看现在“一带一路”绿色金融的发展?绿色合作如何推动“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

  史志钦:国家领导人在“一带一路”五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指示,“一带一路”要朝向高质量的方向发展。绿色高质量的内容自然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未来“一带一路”倡议以绿色合作为重点推动可持续发展,以绿色理念从项目选择、项目执行、项目落地的各个环节方面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项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已有的项目也会更多从绿色环保的维度进行进一步的项目升级。

  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中欧多边和双边金融合作机制逐步完善。双边各类金融机构以及各类商业银行,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稳定和透明的资金支持,如亚投行与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密切合作。

  中欧在可持续金融平台(IPSF,internatioanal platform on sustainable finance)下设专门工作组,推动IPSF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正式发布《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作为中欧绿色分类的标准。目前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工商银行以及德意志银行已使用《共同分类目录》在境外市场发行绿色债券和其他绿色金融产品。

  中方与德、法等八家金融监管机构联合成立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就气候风险管理、信息披露等问题交流经验。2022年,德意志银行、法国兴业银行两家欧资金融机构纳入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金融机构范围。

  《21世纪》:2008年金融危机后,经济全球化弊端凸显。“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和全球安全秩序构建方面起到怎样的作用?

  史志钦: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过去十年后,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新的变局。事实证明,现阶段全球治理体系的不平衡,特别是发达国家掌握着全球治理的主要话语权已经不符合现阶段的全球经济发展,需要通过更为广泛的参与构建更为综合的全球安全秩序。

  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与新实践。通过“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为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全球安全秩序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建设思路;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以推动发展中国家发展为主要抓手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同时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全球共同发展的安全路径。

  《21世纪》:展望未来,你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会呈现出怎样的趋势?预计会迎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史志钦:展望未来,“一带一路”倡议伴随着更多项目的走深走实,作为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倡议的朋友圈必定越来越大,这个国际公共产品必然惠及世界各国人民,这个国际合作平台的参加者必然更加踊跃。“一带一路”倡议的未来落实以新发展理念,会更好地推动中国的内外循环链接,成为中国与世界链接的更为重要的抓手。

  伴随着发展中国家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发展中国家对于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大,在可预见的未来,“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全球发展中国家共同认可的公共产品,必将机遇可期。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某些发达国家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也将会对“一带一路”倡议造成一定的挑战。但是,我们只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 高质量地务实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未来“一带一路”倡议必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